当前速讯:王华宝:《吴郡志》是了解苏州的精彩入口
□苏报记者 梅 蕾
《〔绍定〕吴郡志》(以下简称《吴郡志》),又作《吴门志》。《吴郡志》于南宋绍熙三年(1192)成书,范成大纂修,汪泰亨等续修,于南宋绍定二年(1229)方刊刻行世。范成大纂修完后,次年即去世,故堪称其晚年心血所聚。苏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《苏州全书》编纂工程,旨在深入研究挖掘苏州历史文化资源,全面梳理苏州文脉资源,保存苏州集体记忆,彰显苏州文化的历史贡献和时代责任。《苏州全书》本次影印的《吴郡志》共两册,底本为上海图书馆藏宋绍定刻元修本。本期对话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东南大学古典文献学研究所所长王华宝,为读者解读《吴郡志》的版本和价值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名家名志,形塑江南文化的集大成之作
苏州日报:《苏州全书》收录了范成大《吴郡志》,可否谈谈《吴郡志》在文化传承上起了什么作用?
王华宝:《吴郡志》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兼政治家范成大(1126—1193)编纂的地方志,可谓名家名志。《苏州全书》收入《吴郡志》,是由其丰富的史料、严谨的体例、文学性强、文化影响力大等因素决定的。
第一,从历史层面来看,《吴郡志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,起到存史、资治、教化的作用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指出:“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,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。要了解中国文化,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。”历史悠久、风景秀美的古城苏州,经过三国吴到唐五代的持续开发,南宋时期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,《吴郡志》所载当时谚语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等就是最好的说明。了解南宋时苏州的精彩一页,借助“吴门二相”之一范成大的视角,《吴郡志》应当是最好的入口。《吴郡志》上溯先秦,下迄宋代,广泛征引与考订正史、野史、类书、专著、别集、方志、笔记等近150种,另有170多人的各类诗文,新补大量史实,详记苏州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,保存了大量的珍稀史料,全面呈现苏州山川优美、经济富庶、教育发达、人文荟萃的历史盛况。这部志书,上承唐代陆广微《吴地记》、北宋朱长文《吴郡图经续记》,下启洪武《苏州府志》、正德《姑苏志》,学术界公认其史料价值极大。“一邑之典章文物,皆系于志。”《吴郡志》的存史作用,由于其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就更加明显,而“郡之有志,所以资政治也”。这部志书的存史、资治、教化作用自不待多言。
第二,从文学层面来说,《吴郡志》对方志与文学相结合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,本身也是“地志文学”的代表性作品。《吴郡志》有着丰富的文学史料,具有较强的文学特征,对现在诗文总集、别集的考证工作大有帮助,对作家作品研究,对文体形态、文学风貌、语言风格研究等都有很大的作用。如卷三记叙阖闾城的城门建设过程,志书以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的对话形式展开,生动活泼,如在目前。作为“中兴四大诗人”之一的范成大,偏爱“引诗入志”,志书所记事物与诗歌描写事物相互融合。据郑利峰统计,《吴郡志》收有晋诗1首、梁诗2首、唐诗193首、五代诗1首、北宋诗175首、南宋诗6首,凡378首,分见于“城坊”“园亭”“寺院”“水”“山”“古迹”“物产”之下。《吴郡志》也因此获得了不可取代的诗歌史料价值。今人还概述出从地志类的《吴地记》《吴郡志》到文集类的《吴都文粹》《吴都文粹续集》这样一条地志“变身”文集的文学生态链。此外,收录诗歌时,范成大增加大量类似诗话的夹注,介绍诗歌所涉及的背景事件,有助于了解诗歌写作意图、诗歌原意,大大增强了志书的文学性和可读性。
第三,从文化层面来谈,最为突出的当是形塑江南文化的重大作用。《吴郡志》记载:“谚曰"天上天堂、地下苏杭’。又曰"苏湖熟,天下足’。”与中国流传最广的风土谣谚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。志书所作历史叙事与考证,所列诗文作品等,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江南文化的地理空间、地理景观和地理意象等。所记民情、地俗、物产,多江南意象,如卷二特设“风俗”门,详细介绍“吴之土风习俗”;卷四十八“考证”门对最具江南文化特征的“三吴属地”“泰伯三让”“吴王寿梦”“五湖”“半夜钟”等进行周密考证。唐人张继《枫桥夜泊》诗句“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的半夜钟声,受到欧阳修等的质疑,范成大据吴地风俗与其他诗歌,考定张继描写符合事实。全书集中收罗与苏州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,加以整合与考证,补充史料,对形塑江南文化起到重要的集大成的作用。
《苏州全书》的《吴郡志》,是宋刻合璧之本首次珍贵面世
苏州日报:《吴郡志》自宋至清版本颇多。《苏州全书》中的《吴郡志》据上海图书馆藏宋绍定刻元修本影印,配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。据了解,上海图书馆藏本为《四库全书》底本,此前从未影印。请从文献典籍的角度,评价一下《苏州全书》所选《吴郡志》藏本的价值。
王华宝:这一问题既简单又复杂。说简单是因为古籍稀见版本首次公开出版,化身千百,服务大众,“寿作者之精神,惠后来之沾溉”,这本身就是功德无量之举。说复杂是因为《苏州全书》所选《吴郡志》藏本,属于非常稀见的宋本,且内容完整、传承有序。这需要经过对《吴郡志》复杂的版本系统考查后,才可以确认其重要价值。
《吴郡志》五十卷,纂成于绍熙三年(1192),即范成大去世前一年,时有范成大家藏本、吴郡学宫本两种稿本;其初刻则在三十七年后的理宗绍定二年(1229),由吴郡守李寿朋主持刊刻,对校以上两种稿本,并经汪泰亨等增补;其后十多年又经增补,因而形成了两种宋版:一是绍定二年初椠本,二是增补绍定初椠的续修本。每半叶九行,每行十八字,小字同,白口。现存宋本《吴郡志》四种,多属续修本。大家可不能小瞧了这续修本,据专家研究,现今能考见的宋代方志在700种左右,而现存的则仅30种左右,宋本《吴郡志》就是这30种之一,其稀见程度可见一斑。
从内容来说,据专家考证,宋本《吴郡志》有七部,其中三部已下落不明,分别是茂陵韩氏藏宋刻抄补本、钱谦益荣木楼藏宋刻残本、钱曾述古堂旧藏宋刻全本。传承至今,有上海图书馆藏纪昀“绍定旧椠”《四库全书》底本(24册)等四部。册数不同,版本略有差异,而相对来说,上图藏本较为完整。
从递藏而言,上图藏本序页上钤有“翰林院”满汉文大方印,为《四库全书》底本的标识,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六十八明确记载是“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……此本犹绍定旧椠”。另钤“大雷经锄堂藏书”“望江余氏诵清阁藏书”“绶珊经眼”等藏书印,可以考见历经安徽望江人倪模、倪模曾孙倪文蔚的外孙余诚格、民国时期浙江杭州人王体仁递藏,最后由上海图书馆收藏,传承有序,且经名家过目而有记载,值得信赖。
从版本传承来看,明代刊本主要有内府本、苏州府宋刊明印本和毛晋汲古阁校刻本三种。汲古阁本所据为钱谦益荣木楼藏宋刻残本,内容不全而对讹误有所校正,有五册、六册两种装订形式,却因属坊刻,传播广,较为易得,对清代、民国刻本与校本影响较大。清代雍正时期宋宾王校宋本、嘉庆时期墨海金壶本、道光时期守山阁本,均以汲古阁本为底本,有先天不足,今有多家图书馆收藏。宋宾王校宋本校以旧刻旧钞,并参校宋郑虎臣《吴都文粹》旧钞本,成为一部精校本,又经清代校勘名家黄丕烈雠校补正,此系版本值得重视。民国张钧衡择是居本,覆刻今台湾藏本,参校众本及《吴都文粹》,所附《校勘记》出自名家缪荃孙之手,较为珍贵,潘景郑称“允推善本,不但远胜毛本,宋本且不如是之精审也”。
综上可见,《苏州全书》中的《吴郡志》,据上海图书馆藏宋绍定刻元修本影印,配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,为宋刻合璧之本,首次面世,当更为珍贵。
《吴郡志》内容广博、彰往昭来,是方志之楷模
苏州日报: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《吴郡志》“征引浩博而叙述简赅,为地志中之善本”。学界多认为,《吴郡志》为方志创体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作为研究者,您认为《吴郡志》最为突出的价值在哪里,对后世的影响又有哪些?
王华宝:我以前参与过《江苏地方文献丛书》编辑工作,该丛书收入了陆振岳先生1986年点校整理的《吴郡志》,目前又与同仁共同承担正德《姑苏志》的点校整理工作,自应学习了解《吴郡志》,而对《吴郡志》价值的认知还有待深入。《吴郡志》征引广博,涉及面广,有不少引文的原书已散佚,有许多记叙是独有的,其史料价值为世公认。
《吴郡志》被认为是方志之楷模、著书之创体。苏州流传至今的旧志有四百多种,而《吴郡志》在名称、内容、体例、史料等方面有重大突破,被认为是方志体例定型的标志,确似方志皇冠上耀眼的明珠,深得学术界的赞誉。具体来说,图经向地方志过渡中有一些明显特点,一是名称上变图经为志,《吴郡志》有开创之功;二是由图主文辅变为文主图辅,《吴郡志》较早示范;三是门类扩大,《吴郡志》设门类39个,较《吴郡图经续记》多11门;四是卷数与篇幅大大增加,征引浩博,记载更为翔实,考订更为精细;五是体例更加完备成熟,如艺文不列专门,而是将有关内容分附各门之下,再如为突出苏州地方特点,将虎丘单立一门,与山并列,开方志门目“升格”之先河。这些做法得到后人承认,并多有效法。这部志书成为宋代方志体例定型化的代表作,承上启下,具有里程碑意义,明清以来论及前人方志,都会众口一词地提到《吴郡志》。王鏊《姑苏志序》称道“范《志》竣而整”,章学诚说:“(范志)搜罗极博,证事亦佳。”《四库》馆臣称赞:“征引浩博而叙述简赅,为地志中之善本。刊版久佚,此本犹绍定旧椠,往往于夹注之中又有夹注。考成大以前,惟姚宏补注《战国策》尝有此例,而不及此书之多,亦可云著书之创体矣。”这对当代修志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。
个人认为还可以从文学性、学术性和综合价值等角度来认知。
《吴郡志》继承了六朝地记、隋唐图经的纂修风格,体现并延续了此前地志的文章特点,存有不少片段性的山水散文,而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,“引诗入志”成为《吴郡志》重要的行文特色。并有不少解读与考证,如卷十三载“黄姑庙”,南唐李后主诗句有“迢迢牵牛星,杳在河之阳。粲粲黄姑女,耿耿遥相望”,以黄姑指代织女,与牵牛相对,范成大引古乐府“黄姑织女时相见”、李白诗“黄姑与织女,相去不盈尺”等“指牵牛为黄姑”为证,说明李后主“以织女为黄姑”是“事久愈讹”。别添文学情趣,也对当代人阅读古典文学大有帮助。在记叙历史地理以后引入文学作品,如卷八“姑苏台”条下有唐任公叔《登姑苏台赋》、崔鷃《姑苏台赋》,“西施洞”条下有徐夤《勾践进西施赋》,将地志与文学作品进行有机结合,增强历史感与文学性。
考实史料、引文中的不足,诗史互证,显示出宋人学术的实证特色。范成大不盲从史料,进行历史的、现实的、综合的考辨。如卷四十八梳理“勾吴”历史时,结合许慎注《淮南子》、颜师古注《汉书》等史料进行论证,认为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中“去梅里东南六十里,十九世寿梦居之,始号勾吴”的说法,与《史记》太伯时已号勾吴不同,“疑《正义》误”。借诗歌信息,考辨事物的缘起发展,卷三十引唐陆龟蒙诗“遥为晚花吟白菊,近炊香稻识红莲”,认为“唐人已贵此米……米粒肥而香”,考证红莲稻在中晚唐时吴人已广泛种植食用。诗史互证,志文叙写地理时,勾连此地发生的历史,再引入咏写该史事的诗歌,互相证实。或借诗评价历史,抒发见解,表达对历史的观感。这样的例子非常多,展卷可知。
最后,再谈谈《吴郡志》的综合价值。中国地方志既有横陈百科、包罗万象的广博内容,也有秉笔直书、彰往昭来的精神理念,还蕴含着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与重史存史的社会风气,《吴郡志》是体现上述诸方面最为杰出的代表。范成大与北宋的范仲淹并称“吴门二相”,文学成就极大,这部志书具有文人学者兼政治家的视角,内容丰富,创新性强,集历史地理、文学艺术、政治经济、社会风俗等众多价值要素于一体,早已超出了一般志书的范围,现代宜从整体上重新评估其综合价值。
人物介绍
王华宝,文学博士,东南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古文献学研究所所长,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、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、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编委等。主要从事《史记》整理研究、中国文化史研究等,主持多项国家、省部级课题,多次获得教育部、省社科奖。出版专著《<史记>金陵书局本与点校本校勘研究》《段玉裁年谱长编》《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·段玉裁》《友于书斋漫录》等,联合主编《俞樾全集》等,独立整理古籍数百万字,在《文史》《光明日报》等发表学术论文、书评100多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