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天新要闻】大观念语文课|君子的品格
大观念语文课
(资料图)
KCCSC
君子的品格
大观念语文课
言念君子
温其如玉
故君子贵之也
进入探究
《千字文》中金生丽水,玉出昆冈。为什么要写这一句?金和玉为什么成为贵重的金石?金和石给人的感觉又有何不同?学生根据先验知识进行了讨论。
探究发现
上阶段课程成果:阅读讨论后总结出卞和和蔺相如的高贵品质。
本阶段任务:讨论卞和和蔺相如的品格是否能对应上“君子”的品格—仁义礼智信忠
进入探究
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讨论,理解总结君子的品格。
君子的品格之仁
老师:什么是仁?
学生:仁就是有爱心,会给饥饿的人饭吃。
老师:卞和和蔺相如仁吗?
同意:仁,因为他们爱国,为国家做事情就是爱人民。
不同意:不仁,因为蔺相如对秦王不好。
老师提问:这个想法很好,那么仁就是要对所有的人都好吗?如果这样会不会有什么老师?
学生回答:会,比如爱犯罪的人,把他们放了,那他们会继续杀人。
老师总结:是的,所以道家也说,仁爱治国绝对不是指片面的爱所有人,仁是要有理由的。我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,儒家五常中的“仁”就是要君子爱自己的亲朋和子民。
学生结论:他们是“仁”的。
君子的品格之义
老师:什么是义?
学生:义就是很有正义感,很公平,一身正气。
老师:卞和和蔺相如义吗?
同意:蔺相如摆出很多道理,比如之前秦国骗人的先例等,他说的很正义,很有道理,才能震慑住秦王。
同学补充:卞和也很义,他觉得把玉献给国家就是对的,即便被砍了腿,他也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。
学生结论:他们是“义”的。
君子的品格之礼
老师:什么是礼?
学生:礼就是有礼貌。
老师补充:古人的礼是礼制,礼制对于古人来说非常重要,比如以前的徒弟甚至不能从师父的身前走过,古人的礼仪是很严苛,遵从礼制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品格。
老师:卞和和蔺相如礼吗?
同意:蔺相如看到秦王把和氏璧给宫女看,也没有立刻指责,他做到了礼仪。
不同意:蔺相如把玉抢回来之后威胁秦王,不是很礼貌。
反驳:这是他的谋略,不算没礼貌。
老师引导:你们记不记得文中有一个非常能显示蔺相如看中“礼”的情节,他是如何争取时间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?
学生:他告诉秦王赵王斋戒五日,沐浴更衣,要秦王也如此做。
老师:是的,蔺相如是一个重礼之人,才会用礼制来说服秦王。
学生结论:他们是“礼”的。
君子的品格之智
老师:什么是智?
学生:就是聪明,有智谋。
老师:卞和和蔺相如智吗?
同意:蔺相如肯定是智慧的不用说,他制定的计划很周全,还急中生智。
不同意:我觉得蔺相如不智,他可以带着玉逃跑啊,说自己要去上厕所就跑了。
反驳:那是王宫,不可能想逃跑就逃跑,肯定会被抓住的!
不同意:我觉得卞和不智,他要是聪明的话,为什么不把和氏璧抛开,把好的玉献给楚王,就不会被砍脚了。
反驳:那可能是他不能当着楚王的面去抛开玉啊。也可能他不会弄啊,或者他比较穷,没有钱雇人去弄。
老师提问: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事情叫“赌石”?
学生补充:就是买很多石头,赌里面有翡翠,有可能就有特别值钱的,就赌赢了,但要是没有就亏了。
老师补充:是的,我们先普及一个通识。从技术层面来说,卞和当然可以先把玉抛开再献给君王,他是否是因为穷这个不得而知。我们假设他完全可以先把和氏璧跑出来再献的话,那么他又为什么不这么做呢?是因为无智吗?
学生:卞和不是那么笨的人,比如第三次的时候,他的双腿已经被砍了,再砍可能就要砍手了,他就没有那么傻再去献玉了,就用哭的方式等人来问。
老师提问:同意。那我有一个假设,其实古人有时候挺矫情的,会不会卞和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去考察君王,是不是一个心怀宽广的,能看到献玉之人的真心的好君王,所以才故意不把看起来就很珍贵的玉拿出来,而是要君王自己来发现呢?
学生:有可能。那么他们都是智的。
君子的品格之信
老师:什么是信?
学生:信就是讲信用。就是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。
老师:那你们觉得做到“信”容易吗?
学生:我有一次答应妈妈要送她礼物,我就攒了很长时间零用钱都没有花。
老师:所以要做到信,不是那么轻松,在实现承诺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。那你们觉得卞和和蔺相如有信吗?
不同意:我觉得蔺相如没有守信,他骗了秦王。
反对:那是因为秦王先食言的。而且蔺相如也跟秦王说了,他不是不给玉,如果秦王把城池给赵国,他还是会把玉给秦国。这是一个计谋。
老师:那顺着这个议题再问一下,如果对方先不诚信我们是不是就有理由也不守信用了?
学生:不行,因为你也不诚信,我也不诚信,那这个世界就会很乱。
老师:是的,你总要为自己的不诚信付出代价。那到底蔺相如这样对秦王使用计谋有没有老师?你们想想,他给予承诺的人是谁?
学生:是赵国,他最开始就跟赵王说了,如果秦王不守信用他会保证完璧归赵。他做到了。如果说他一开始跟赵王说的就是,我们去骗秦王,不把玉给他,那他就是不守诚信的人。
学生:而且我觉得秦国总是不守信用,他们也应该付出代价。要是蔺相如不用这个计谋,那秦国就一直这样,再骗别人,骗更多人。
君子的品格之忠
老师:那么儒家五常的“仁义礼智信”这两位君子已经都做到了,那么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品质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,其中一个就是“忠”,什么是“忠”?
学生:就是有好多好多人,但是你的眼里只有他。
老师:说的太好了!我们经常会用“忠诚”去形容一种动物是什么?
学生:狗!
老师:是的,那种大型犬,他明明有利齿,比小朋友体型大很多,但是它不会攻击主人,这就是忠。那么忠臣会怎么样呢?
学生:比如一个国家灭亡了,新的国王让你当他的手下,你就是不干。
老师:那老师来了,如果,你一直忠于的那个人做了坏事,你要怎么办?
学生:我会先尝试劝说他不要做坏事。要是他还是坚持要做的话,那我也不会帮他。
老师:我觉得你们很智慧。这个“忠”不是个完全的褒义词,有一种“忠”叫“愚忠”,就是不去进行思辨,一味的支持。在生活中,我们可能不会遇到效忠君王,违法之类的事情,但有种情况很可能会遇到,就是兄弟义气。兄弟去打架,要不要两肋插刀?这就是要做思辨的时刻。
老师:那么你们觉得卞和和蔺相如忠吗?
同学:忠的。蔺相如忠于自己的国家,一只想办法不要让玉被骗走。卞和也是,他都被砍脚了也没有想过把玉卖去别的国家。
深入探究-建构理解
君子温润如玉
老师:以上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君子需要具备的品格。在《礼记·聘义》中有这样一段话—子贡问孔子曰:“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?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?”孔子答曰:“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,玉之寡故贵之也。夫昔者,君子比德于玉焉,温润而泽,仁也;缜密以栗,知也;廉而不刿,义也;垂之如队,礼也;叩之其声清越以长,其终诎然,乐也;瑕不掩瑜,瑜不掩瑕,忠也;孚尹傍达,信也;气如白虹,天也;精神见于山川,地也;圭璋特达,德也;天下莫不贵者,道也。
“君子温润如玉”这个说法就来自于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,故君子贵之也。”这句诗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古人认为君子的很多品格可以用玉来指代。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文人很喜欢佩戴玉。
END